年逾不惑的王西良是陜西新黃工公司下屬實業(yè)公司彎管廠的一名普通職工,如同大多數(shù)中年人一樣,他上有老、下有小,是家里的“頂梁柱”。自1989年母親去世后,照料年邁父親的擔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。
他和父親沒住在一起,但對老人的照顧無微不至。由于王西良夫婦經(jīng)常上倒班,且住房面積過于狹小,前幾年,為了讓他們安心工作,老人一直堅持自己做飯。而作為兒子,王西良時刻把老父親放在心上,做了好吃的首先給父親端過去,節(jié)假日則把老人接過來,一家三代,其樂融融。自母親去世后,王西良明顯感覺到父親蒼老了許多,為此他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父親:早上起床先去看望父親,到床前噓寒問暖;中午下班路過一定進去看看父親吃飯了沒有,有什么事情要做;晚飯后還要去和父親一起看電視、拉家常,為老人洗腳、按摩,安頓睡下后才離開。
多年來,老人一直患有嚴重的靜脈炎,病情嚴重時,腿腳紅腫、皮膚干裂。為了給父親治病,王西良傾盡所有,帶著老人奔波在各大醫(yī)院之間。這些年,他跑了多少路,吃了多少苦,誰也說不清。只要聽說哪里能治,他一定帶著老人前往,只要聽說用什么方法能治,他總是不厭其煩問清楚,千方百計尋找所用的藥材,回來立即按方施治。隨著頻繁地為父親看病,加上兒子上學的各種費用,使僅靠工資收入維持家用的王西良感到了經(jīng)濟的壓力。然而,王西良始終認為:侍奉父親頤養(yǎng)天年是自己應(yīng)該做的,是對父母養(yǎng)育之恩的回報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市場經(jīng)濟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,一些弄潮兒紛紛下海創(chuàng)業(yè),涌現(xiàn)出了一批批成功者,這其中就有一位是王西良的徒弟。有一年春節(jié),徒弟給師傅拜年,對他說“師傅,離開黃河廠跟我干,我保證不出三年讓你和我一樣成功。”王西良淡然一笑說:“父母在,不遠游,何況我現(xiàn)在只剩父親一人了,就更不能離他而去”。就這樣,他第一次和發(fā)財?shù)臋C會擦肩而過。幾年后,孩子的舅舅——一個叱咤在化工、房地產(chǎn)界的成功人士愿協(xié)助他下海經(jīng)商,王西良再次婉言謝絕了,理由只有一個:父親年紀大了,身體又不好,我怎能只圖掙錢扔下老人不管。于是靠著夫婦倆的工資收入,王西良過起了精打細算的日子。
隨著老人年歲增高,體質(zhì)越來越差,病情也越來越重。到了2003年冬季,已80歲高齡的老人病情突然加重,臥床不起,大小便不能自理,王西良便搬過來與父親同住,和妻子輪流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。當時老人的腿腳已嚴重潰爛、血肉模糊,從傷口中流出來的膿血散發(fā)著刺鼻的異味,但王西良從不嫌棄,每天為父親清理創(chuàng)面,擦洗傷口,換洗繃帶,一忙就是一兩個鐘頭。在老人去世前的幾個月里,睡覺對王西良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奢望,因為這時的老人病情不斷惡化,被病魔折磨得整夜無法安睡,每過個把鐘頭就會叫他一次,王西良有時實在困得厲害沒有聽見,老人就會用拐杖敲打房門。每天夜里少則五六次,多則八九次,搞得他根本無法正常睡覺,但是他從來沒有對老人抱怨過。天一亮,安頓好父親,他又按時去上班。
人常說“久病床前無孝子”。但王西良卻數(shù)年如一日,精心侍候臥病在床的老父親。病中的老人是不幸的,他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與病魔做斗爭,但老人又是幸運的,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。